首页 资讯 正文

记者手记|在厄特街头收获中文问候

体育正文 8 0

记者手记|在厄特街头收获中文问候

记者手记|在厄特街头收获中文问候

新华社阿斯马拉(āsīmǎlā)6月8日电 记者手记|在厄特街头收获中文问候 “相聚孔院”“天下一家”。厄立特里亚孔子学院教学大楼竣工暨创办12周年庆典日前在厄特首都阿斯马拉举行,本土教师莉迪娅·埃斯蒂凡诺斯带着(zhe)学生(xuéshēng)们分别用隶书、篆书、行书、楷书(kǎishū)等(děng)字体进行书法表演,为孔院生日送上祝福。 6月5日(rì),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人们走在新建(xīnjiàn)的厄立特里亚孔子学院内。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 摄 埃斯蒂凡诺斯曾是一名孔子学院的学生,爱好中国书法(shūfǎ)。通过老师指导、观看视频、临摹字帖(zìtiè)等方式,她不断练习,目前(mùqián)可熟练使用5种不同字体书写800多个汉字。让她备受鼓舞(gǔwǔ)的是,由于出色的书法表现,她被厄特孔院聘为兼职教师,教授学生中国书法文化。 厄特孔院由(yóu)贵州财经大学与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与研究院于(yú)2013年合作创办,学院开设中文语言、书法、歌曲、舞蹈、太极等课程。 6月5日,在厄立特里亚(èlìtèlǐyà)首都阿斯马拉(āsīmǎlā),当地学生在厄立特里亚孔子学院教学大楼竣工暨创办12周年庆典(qìngdiǎn)上展示中国书法作品。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 摄 “(厄特孔院)自创办以来,注册学员已超过两万人(rén)次。目前我们有4名中方教师,这远不能(bùnéng)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我们从以往的优秀毕业生中选出5人,将他们培养成(chéng)我们的中文兼职教师。”厄特孔院中方院长黄鸣飞(fēi)说。 拉赫尔(hèěr)·伊萨亚斯(yàsī)也是孔院的兼职老师,负责(fùzé)中国舞蹈教学。2016年,她曾赴贵州财经大学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在(zài)这次交流中,她接触到中国的民族(mínzú)舞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我一个月可能会参加三、四场活动,带着孔院学生去表演中国舞蹈。”伊萨亚斯告诉记者。 6月5日,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当地学生在厄立特里亚孔子(kǒngzi)学院教学大楼竣工暨创办12周年(zhōunián)庆典上表演中国民族舞蹈(wǔdǎo)。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 摄 漫步阿斯马拉街头(jiētóu),记者多次收到厄特年轻人用中文表达的亲切(qīnqiè)问候;中国(zhōngguó)歌舞在当地也蔚然成风,报名学习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孔院发起的风筝文化节已发展成为当地重要文体“盛宴”。 厄特孔院刚成立时借用当地高校校舍开展教学,条件有限且多(duō)有不便。如今,一栋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包括十多间教室、活动室和大小不一的休息区,可(kě)同时容纳约600名学生进行日常学习(xuéxí)和表演排练。大楼还设有可容纳约150人的多功能礼堂(lǐtáng)。 6月5日,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āsīmǎlā),厄立特里亚孔子学院兼职老师拉赫尔(hèěr)·伊萨亚斯(右三)和学生在厄特孔院教学大楼竣工暨创办12周年(zhōunián)庆典表演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 摄 厄特(ètè)高等教育与研究院高等教育与国际关系司司长泽孟菲斯·济革说,厄特孔院在(zài)促进两国间人文交流(jiāoli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zuòyòng),举办过(guò)“汉语桥”比赛、“国际中文日”、中文歌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新教学大楼的建成将有助于孔子学院今后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文交流。 这是6月7日(rì)在厄立特里亚海滨城市马萨瓦的北红海省博物馆拍摄的中国古代陶制酒器。新华社记者(jìzhě) 刘方强 摄 中国(zhōngguó)与厄特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位于非洲东部红海之滨的厄立特里亚,曾是古代海上(hǎishàng)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的重要枢纽。厄立特里亚海滨城市马萨瓦的北红海省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yījiàn)发掘自海边的中国古代陶制酒器,上面刻着“万”“和”“禅”“山”等汉字。 “考古学(kǎogǔxué)者认为,这个(zhègè)陶器应该属于中国唐朝时期,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厄立特里亚(èlìtèlǐyà),这是厄立特里亚与中国悠久交往历史的见证。”博物馆讲解员约塔姆·杰扎介绍说。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de)陶器,到如今扎根当地的孔子学院(xuéyuàn)、中国医疗队,两国交流合作不断丰富。 傍晚时分,厄特(ètè)教育界人士与孔院(kǒngyuàn)师生一同参观教学大楼,并在孔子的(de)雕像前合影留念。看着窗明几净的教室,伊萨亚斯激动地说:“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始下一节舞蹈课了。”
记者手记|在厄特街头收获中文问候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